本script為載入jquery核心使用,不影響頁面資訊瀏覽
:::* 瀏覽位置:首頁 > 親職文章
  • 字級選擇
  • 大
  • 中
  • 小

親職文章


打罵不是教育的終極手段---文/袁宗芝(臺北市自閉症家長協會前總幹事)

  • 發佈日期:2013-06-08
  • 照片說明文字  剛從啟聰學校演講完出來,忍不住又自責一番。每次演講完,總是覺得好多地方沒有提到,對於這些身心障礙孩子的教養經,真的是三天三夜也說不完。不過,雖然我有十足的教養觀念,但我絕對不是一個「一百分媽媽」;換句話說,我也會有不符合理想媽媽形象的行為,像是——打小孩。 
     
    打罵造成惡性循環
      我家老大小時候因為理解力差,聽覺、觸覺等感官又特別敏銳,很容易被刺激,而導致情緒起伏或尖叫自傷,有時候還會打弟弟、亂丟東西,講都講不聽。我這不學無術的老媽,氣不過時,只有用打罵的方式,看我舉起「愛的小手」,他會因害怕而跳得跟蝦一樣;但我處罰完之後,他帶著滿臉眼淚鼻涕,照樣打弟弟出氣,甚至比之前更嚴重。

      日子一天一天過去了,他發飆的機率越來越高,我也越打越凶。打著打著,我覺得自己好可惡、好無能,好不容易有了個小孩,居然管教的方式是照三餐打,難道只有訴諸於我們優勢的體型,才能控制他嗎?而且事實上,最終也是控制不了的。

      有回帶他到動物園玩,我們還在大庭廣眾之下,上演一場互毆記,兩人互打耳光,他的力道還不輸於我呢!兩個巴掌下來,把我的眼鏡都打歪了。當時我心想,才四歲就有這麼大的力氣,等他十四歲時,我還有什麼方式可以管教他?深深的挫折感衝擊著我;我心想,我一定要改變自己,才有可能帶著他成長,而不是和他一起墜入深淵。

    以正向思考孩子的學習
      或許就是因為有這樣的自省,當兒子被鑑定為自閉症時,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感受,反而有點如釋重負,確定就是這個玩意害了他。

      經過我不斷的蒐集資料和閱讀後,我終於逐漸抓到了改變的方向,我學會把眼光放在正向的行為上,或者試著把負向的行為轉化為正向的。比方說,他老是旋轉著身體,我不理會他這種行為,仍帶著他比畫童謠。當他為了要看對面的停車場而衝過馬路時,我先緊急把他抓住,並不責備他,只是帶著他認紅綠燈,教他過斑馬線,讓他學會用正確的方法達到他要的目的。當他無法理解我的意思而一臉茫然時,我配合口語,帶他清楚的去做每一個步驟。

      我看到他不但進步神速,而且情感上和我緊密相依,情緒也越來越穩定了。
      而後,我不但不再施以打罵教育,連否定的用詞都很少用,因為我已經了解到,制止並不能讓他真正的了解或修正自己的行為,惟有教他建構更多更好的行為,或者不斷的開發他對周邊事物的認知,他才會自然而然的廣泛發展,不再拘限於他原來狹窄的世界。

    教育是啟發動機和意願
      我相信所有的家長都十分用心,也願意用心去「教」他們的心智障礙孩子,所有的家長都同意,孩子就是要「教」,也一定要「教」。但真正去細究,會發現,他們大部分不是在「教」,而是在「管」,制止孩子不要那麼做,要求孩子要這麼做;就像中國人傳統的教育中,幾乎只講「管」,不講「教」。

      我認為「教育」,其實不外乎啟發動機和意願,再確實的說明或指導,只要是既深又廣的耕耘,孩子的潛能就必能被激盪出來。

      到今天,我仍然不是個一百分媽媽,我偶然還是會對孩子動手,因為我堅持給孩子最社會化的對待;如果今天孩子的言行令人生氣,讓人不堪忍受,他就必須承受這些言行的後果。我們對心智障礙兒家長給予支持的第一目的,就是希望家長的心情可以平穩,這樣有助於減低孩子額外的焦慮,也有利於被帶動學習。但平穩的心情,並不是表示我們不能在孩子面前發脾氣,不過要注意,不要發泄其他的怨氣在他身上,機率也不能太高,基本上一個禮拜絕不可以超過一次,能低到一個月以上一次最好。

      打罵不是教育的正常管道,只是給他的警惕;教育,還是應該回歸到指導他該如何去把事情或意見正確的表達。
  • 推上Facebook 推上twitter 推上噗浪

*回上一頁 *到最上面